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心理

养娃12年,我才知道,父母最大的卑微,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

作者:主创团·瑾山月总听说青春期的孩子不好管,但一直没有很深的感触。直到看了作家陈瑜《少年发声》的一期访谈,才意识到十五六岁有多可怕。访谈中的男孩天天,读高中前,非常乖。可一过了15岁生日,天天妈妈明显感觉天天不服管了。成绩下滑了,无所谓;和同学打架,也不害怕;和父母顶嘴,更是家常便饭。一家人很苦恼,就向陈瑜求助,这孩子是不是有问题了?陈瑜摇摇头说,很正常,到了青春期,很多孩子就表现出暴戾、叛逆和对抗。专注于青春期研究的社会学家乔希·西普,也曾指出:“青少年处在快速变化的阶段,需要我们精准地诊断出他们的问题,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。”面对青春期的孩子,放手不管或是强行管教,都不是办法。怎么帮他们度过这一特殊时期,才是父母该考虑的事。孩子的青春期是父母难过的坎前几天,我在后台收到一位妈妈的投稿,说的正是女儿到青春期后她的感触。曾经,女儿就像自己的一个朋友,母女俩关系好得和闺蜜似的。所以她一点不怕孩子的青春期。可真当女儿读初一后,她才意识到,自己太乐观了。仿佛一夜之间,女儿像变了个人似的,要么对她爱搭不理,要么与她针锋相对,还经常像个火药桶,一点就炸。经常气得她和女儿干仗,搞得一家人不得安宁。最令她焦虑的,还是女儿因为厌学,成绩也下滑得厉害。那段日子,她一宿一宿地失眠。一会怕孩子考不上好高中好大学;一会又生闷气迁怒丈夫;一会又很苦恼……说不上哪出了问题,但整个人就是因为孩子有一种活不起的绝望。果真是,青春期的孩子最炸,青春期的父母最难。有研究表明,12-18岁的青少年是最难沟通的,90%的父母很怕青春期的小孩。用一句话归纳就是:“我们知道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,可一到事儿上就是做不到,事情还那样,我依然会愤怒、失望、失控,甚至会半夜痛哭,该怎么办呢?”这种无力感,怕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。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。为人父母的艰辛,怕是在青春期最为显著。青春期的孩子也在渡他自己的劫比起叛逆、不听话、惹麻烦,青春期孩子最核心的特点是——变化。就像博主@豆豆妈分享的。儿子从听话的暖男,变成了爱顶嘴的刺猬;从学习标杆,变成了逃课偷懒的差生;从活泼外向的阳光小子,变成了不爱说话的闷葫芦……我们觉得孩子变坏了,殊不知,这些变化的背后,孩子们正在经历一场猛烈的蜕变。青少年教育专家陈默老师指出,青春期是人的第二叛逆期(第一叛逆期在三岁左右)。所表现出的敏感脆弱,暴躁易怒,大都因为身体和心灵上的巨变。身体上,青春期的孩子是典型的“十分熟身体,八分熟大脑”。人类大脑发育,是有先后顺序的。青春期阶段,负责情绪的边缘系统发育成熟,具有极高敏感性,但处理问题的思维,还很稚嫩。换句话说,孩子的内在世界太混乱了。心理上,青春期,孩子的自我意识瞬间苏醒,想要把控人生的欲望到达顶峰。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,渴望从依赖走向独立,从服从走向对抗。总结来说,内在冲突不断,外在行动受限,孩子也在渡他青春期的劫。心理学之父斯坦利霍尔也说过:“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犹豫不决和矛盾情绪的过渡阶段,是风雷激荡的人生时期。”所以,别怪孩子变了,他自己也在青春期的迷雾中,不知所措地走着。可怕的青春期正是亲子磨合的黄金时期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·科恩有个观点。“如果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很亲密,孩子还会在成年之后重新回到你身边,你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。如果你总是批评他、反驳他、要求他,亲子关系就破坏了,你就很难再对他有影响了。”青春期很可怕,但不可否认,这一阶段同样是我们引导和关爱孩子的契机。具体怎么做呢?我在查阅大量资料后,总结了以下四个方面。第一,有话好好说。拒绝沟通,封闭自己,保持沉默,或许是我们最头疼的问题。如何打开孩子的话匣子,就成了当务之急。《解码青春期》一书中,有个“8句话理论”,我们不妨一试。第一句:我爱你。让孩子知道,父母永远是他的后盾;第二句:我为你骄傲。补足孩子的自信,让他认可自己;第三句:对不起。父母放低姿态有错就认,给孩子作出正确示范;第四句:我原谅你。从语言上给孩子大大的拥抱,让他确信父母是宽容的;第五句:我在听。我们不能总是自顾自地讲道理,聆听比诉说更重要;第六句:这是你的责任。让孩子意识到,他是自己人生的第一责任人。第七句:你能行。给孩子加油鼓劲,推着他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。第八句:不行。父母不要舍弃自己的底线,以免孩子误入歧途。一旦与孩子沟通的大门打开了,我们在教育中的无力感就会消失。第二,有事慢慢来。百家讲坛的赵玉平老师,分享过一个案例。一位朋友向他哭诉:儿子总是对她发脾气,可自己明明最关心孩子。赵玉平就问,“你都怎么关心的?”朋友说,“我催着他写作业,关心他每天吃了啥喝了啥,留心他在学校的表现。”赵玉平听后,失望地说:“你每天催催催,怪不得孩子烦你呢。”青春期的孩子,最受不了的,就是被人像牛一样拿着鞭子赶。心理学中有一个“海格立斯效应”。通俗来讲就是“你压得越使劲,孩子反抗得越厉害”。凡事慢慢来,让自己平静下来,也让孩子松口气。给亲子关系一个缓冲带,我们才能被孩子接纳。第三,有碰撞软处理。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提醒过青春期父母:“十二岁以后,大家要学会示弱。总的来说,就是小时候斗勇,大了就要斗智。”服软示弱,不是任由孩子使性子,而是在孩子坚持的事情上,放下父母权威。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,说起儿子游戏上瘾的事。他知道这样下去不行,但采用极端手段,无疑是将孩子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。思来想去,他决定“软处理”。他先是温柔地对孩子说:“除了虚拟世界中的游戏,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等着你去探索,除了游戏。”之后,他又想方设法找到一些设计巧妙、制作精良的历史题材类游戏,推荐给儿子。慢慢地,儿子开始和他讨论一些游戏中的历史问题。他就抓住机会引导儿子自己查找资料,探寻答案。后来,他的儿子去日本留学时,学的就是历史专业,成绩非常好。孩子的事,父母们忍不住着急。但事缓则圆,凡事还得慢慢来。第四,有困难一起扛。青春期的孩子,会遇上很多他自己解决不了的麻烦。当孩子陷入困境,最是需要父母的一臂之力。比如,学习上遇到瓶颈,我们可以上网查,咨询老师,报辅导班来解决;比如,生活上遇到麻烦,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,带孩子走出来;再比如,社交上打不开局面,我们可以帮孩子梳理人际关系,找出症结再逐一击破。《正面管教》中说:“赢得十几岁孩子的最好方法,是以和善、坚定、尊重的态度,先和他们站在一边。”坚定地站在孩子身后,他就会有冲破一切阻碍的底气。哈佛大学有个“儿童发展中心”,常年研究青春期。最后,研究者们发现:“结局好的”孩子有个共同点:那就是极大地得到父母的支持,与父母建立起稳定、坦诚又亲密的关系。这种和谐的亲子关系会帮助孩子培养一些关键的能力——计划能力、监督能力、调控能力、情绪调整能力等等。也就是说,每个孩子距离成功只差一个关心他们的成人。我从来没有质疑过,父母对孩子的爱。关键是,如何把这份无条件的爱,稳妥地交到孩子手中。好好说话,不急不躁,多鼓励多帮助,少指责少管教。青春期终会结束,但我们和孩子的路,还很远很远。与家长朋友们共勉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分享到: